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就业扶贫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劳务协作转移一批:
湘西州通过建立劳务协作机制,与多个省份和城市签订劳务协作框架协议,实现精准对接和有序输出。例如,湘西州与广东省四市、山东省济南市和长三角地区签订了劳务协作框架协议,建立了省内外四级沟通协调对接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提升人岗匹配精准度。
创新创业带动一批:
湘西州通过发展文创产业,支持本土优秀文创企业创办“巾帼创业扶贫车间”,吸纳大量贫困劳动力就业。例如,整合人社、扶贫、科技、文旅等部门资源,支持惹巴妹、山谷居民、七绣坊等本土企业创办“巾帼创业扶贫车间”110个,吸纳就业2万多人,其中妇女1.9万人,建档立卡劳动力1.1万人。
扶贫车间吸纳一批:
湘西州通过建立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例如,湖南东方红住宅工业有限公司作为“就业扶贫车间”,就近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180余人稳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40余人,人均月工资收入达5000元。
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
湘西州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稳定收入。
精准培训:
湘西州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对贫困劳动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例如,湘西州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7万人,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实现100%。
信息精准:
湘西州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培训、精准服务、精准施策。例如,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要求,全面摸清了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并实现动态更新。
长效机制和精准对接相结合:
湘西州注重长效机制和精准对接相结合,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水平。例如,签订协议、建立机制,分别与省内长株潭三市、广东省四市、山东省济南市和长三角地区签订了劳务协作框架协议,建立了省外、省内、州内和县内四级沟通协调对接机制。
产业扶贫:
湘西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广十八洞村精准脱贫经验,发展当家产业和增收项目,夯实脱贫基础。例如,腊尔山镇叭苟村通过栽种丹参苗,村民收入得到增加。
这些经验通过整合多方资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实施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有效推动了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增收,为湘西州的脱贫攻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