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假就业协议通常指的是 三方协议。三方协议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三方协议的有效期一般自签约日起至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止的这一段时间。
在现实中,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存在伪造就业协议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辅导员代签:
有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进行网签。
商家付费盖章:
一些商家提供付费“盖章”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假就业”。
这些行为导致的是虚假的就业协议,这些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无效的合同自始无效,因此不需要解约函来解除就业协议。
建议
提高警惕:
毕业生应提高警惕,避免参与任何形式的假就业协议签署。
核实信息:
在签署三方协议前,务必核实用人单位的真实性和就业协议的内容。
相关部门监管: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就业率统计的监督,杜绝虚假就业协议的出现。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遏制假就业协议的泛滥,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