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喝酒要有酒德,这是必不可少的,若是大家喝酒不讲道德,在酒桌上随意发酒疯,那么这个人将被人所不齿,所以喝酒的时候要把握住自己的量,千万不要烂醉如泥,然后在众人面前发酒疯。那么,传统酒文化之酒德具体如何?喝酒有哪些酒德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酒德
历史上,饮酒的习俗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素来讲究酒德。“酒德”二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儒家饮酒讲究的“酒德”,指的是饮酒行为的道德,它与酒礼互为表里。
节制有度
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尚书·酒诰》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其中就规定禁止“湎于酒”,即饮酒要注意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得超过八分,这样才饮酒而不乱。晏婴谏齐景公节制饮酒,山涛酒量极宏却每饮不过八斗,都一直被世人奉为佳话。裴松之注本《三国志·魏书·管辂别传》中,管辂说:“酒不可极,才不可尽。吾欲持酒以礼,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这也是在力戒贪杯与逞才。明代莫云卿在《酗酒戒》中论及与友人饮,认为“唇齿间觉酒然以甘,肠胃间觉欣然以悦”,超过此限,则立即“覆斛止酒”(杯倒扣,以示决不再饮),对那些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为由劝其再饮者则认为“非良友也”,这也是节饮的主张。
量力而饮
饮酒不在多少,贵在适量。要正确估量自己的饮酒能力,不作力不从心之饮。过量饮酒或嗜酒成癖,都将导致严重后果。《饮膳正要》指出:“少饮尤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史记》载信陵君“与宾客为长夜饮。……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三国志》载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常饮酒无欢,遂发病薨”,享年仅41岁。《本草纲目》亦指出:“酒,天之美禄也……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过量饮酒,一伤身体,二误大事。
不能强劝
明代吴彬在《酒政》中提出饮酒要禁“华诞、连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谑、喷秽、佯醉”。清代阮葵生所著《茶余客话》引陈畿亭的话说:“饮宴者劝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气,不然,亦蠹俗也。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
夫唯市井仆役,以逼为恭敬,以虐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土人而效斯习,必无礼无义不读书者。”人们酒量各异,对酒的承受力不一;强人饮酒,不仅是败坏这一赏心乐事,而且容易出事,甚至丧命。因此,作为主人,在款待客人时,既要热情,又要诚恳;既要热闹,又要理智。切勿强人所难,执意劝饮。还是主随客便,自饮自斟。
民俗小百科:酗酒
古人认为,酒德有凶和吉两种。《孔氏传》云:“以酒为凶谓之酗,言讨心迷政乱,以酗酒为德,戒嗣王无如之。”故首先提出“酒德”概念的周公反对酗酒,提倡的是不滥饮酒的酒德。怎样才算不滥饮酒呢?《礼记》中有具体的说明:“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寿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就是说各人饮酒的多少没有什么具体的数量限制,以饮酒之后神志清晰、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传统酒文化之酒德,喝酒有哪些酒德”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火狐警句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