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古城
拆旧和仿古的大戏正在中国城市加速上演。一边,部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历史文化街区频频告急;一边,55亿再造凤凰,千亿重塑汴京,仿制古城遍地开花。这一切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独特风景。
复建古城是一股潮流,也是一种冲动,内在的驱动力源自权力。追溯其源头,可从很多年前的城市 景观、影视城建设、山寨景点建设等一波波的热潮中找到影子。按照建设者的逻辑,这叫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自然,这里有各地政府利用和开发当地历史文化 资源发展经济的积极意涵,可一哄而上,耗费巨资而为之,加之文化成了政绩工程的幌子,这样的古城复建就失去了意义。
从新一波的古城复建潮中不难发现,最低的投资也有数亿,一般都是数十亿上百亿,最牛的高达千 亿。这些城市的主政者,要么是想梦回宋朝,再现国都的辉煌(譬如开封),要么是梦回上古,演绎古书中的记载的传奇...可是美好的追忆或想象,都必须面对 严苛的现实。大凡怀古忆旧者,现实往往是不尽如意。的确,热衷复建古城的城市,基本上属于经济欠发达城市。他们希望复建古城复活曾经的辉煌,用所谓的古城 软实力提振现实的硬实力。
这是城市决策者一厢情愿的逻辑悖论。复建古城亟需的亿万巨资,别说复建城市拿不出来,即使通过多管道融资筹足了资金,复建的古城也未必能够发挥出文化为经济服务的作用。而城市则要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更加阻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因此,奉劝那些热衷古城的复建者,不要耽于梦回古城的文化迷思,而要着眼于现实,把有限的资 金用于城市基建尤其是民生上。有了城市的发展和现实的民生幸福,城市才是接地气的。如果城市治理者,对历史文化充满虔敬之心,那就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化遗 迹,而不是一边丢掉和拆掉真的文化遗产,一边复制出伪文化的建筑垃圾。
故而,古城复建者们,除了涵养现代城市文明理念和公共财政取民予民观念,还需补上关于城市建筑的历史专业课。
因为历史厚重,中国不乏古城。可中国古城,能够留存至今的,其实寥寥。王城帝京,现存于世的不过明清两代的故宫;省府级别的也就是西安的古城墙了,那也不是秦汉时代的遗存,而是明代的遗留。因而,大多数所谓的古城,早已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
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中国古代的城市文明并不发达。因此,从王朝帝京到州府县城,从古文献记载中的颛顼时祝融作市到建国前夕的城市,大抵都是同样的城市建制:城为墙围,墙开城门,外有护城之河,因而具有保守防御性质(既防战火,又御
水灾)。至于城内,基本上是以衙署为城的主轴中心,体现官员统治的绝对权威,市井生活不过是城的点缀。
因为城是王朝权力的象征和统治的标志,而且具有防御的基本属性。因此,中国古代的战争,收官阶段,往往是以攻城为高潮。新王朝对旧王朝的颠覆,往往是以烧城屠城和建城来彰显其政治存在的。因此,古有项羽焚烧秦始皇阿房宫,近代有曾国荃焚烧洪秀全天京(南京)城...
技术层面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容易为战火所毁和天灾湮灭。历史传统加上岁月消磨,一些古城的消逝就成为难以遏止的宿命。
现代人应该承认这个事实,而且不妨对历史反思,但不必以复建的方式来重现已逝古城,---不管现代人基于何种思维,复建的东西都是缺乏历史文化精魂的现代建筑,唯此而已。